那桐
那桐于光绪十一年(1885年)考中举人,由户部主事力保为四品京堂,授鸿胪寺卿,后来又迁为内阁学士。从1900年开始兼值总理各国事务衙门,理藩院侍郎。义和团运动期间,慈禧太后和光绪皇帝逃往西安,那桐被任命为留京办事大臣,随奕劻、李鸿章参与签订《辛丑条约》的谈判。1901年因日本使馆书记官杉杉彬被杀,以户部右侍郎的身份,赏加头品顶戴,出使日本“道歉”。翌年再奉派为赴日观博览会大臣,其间,率随员考察了日本的警政、路政;后来那桐主管京师工巡局,在开辟新式马路、兴建东安市场方面,多借鉴日本的经验。1903年擢为户部尚书,不久调外务部充会办大臣,兼领步军统领(也就是人们常说的“九门提督”),管工巡局事。1905年晋升体仁阁大学士,1909年谕为军机大臣;为查办津浦铁路北段总局的贪污案件,一度署理直隶总督。官制改革后,奕劻为内阁总理,授那桐为内阁协理大臣;袁世凯内阁成立,又随奕劻去弼德院,任顾问大臣。不久即因患中风而辞官引退。曾为清华大学题名“清华园”。

叶赫那拉·那桐(18561925)字琴轩,一字凤楼,叶赫那拉氏,满洲镶黄旗人,晚清“旗下三才子”之一。 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位重要人物,在清末光绪、宣统年间先后充任户部尚书、外务部尚书、总理衙门大臣、军机大臣、内阁协理大臣等,并兼任过京师步军统领和管理工巡局事务。八国联军侵犯北京,慈禧西逃,那桐充任留京办事大臣,随奕劻、李鸿章与联军议和。《辛丑条约》后,任专使赴日本道歉。清帝退位后,迁居天津。

个人生平

那桐字琴轩,叶赫那拉氏,隶属内务府满洲镶黄旗人,光绪十一年举人,由户部主事历保四品京堂,授鸿胪寺卿迁内阁学士,光绪二十六年兼直总理各国事务衙门,晋理藩院侍郎。

1900年开始兼值总理各国事务衙门,理藩院侍郎。义和团运动期间,慈禧太后和光绪皇帝逃往西安,那桐被任命为留京办事大臣,随奕劻、李鸿章参与签订《辛丑条约》的谈判。

1901年因日本使馆书记官杉杉彬被杀,以户部右侍郎的身份,赏加头品顶戴,出使日本“道歉”。翌年再奉派为赴日观博览会大臣,其间,率随员考察了日本的警政、路政;后来那桐主管京师工巡局,在开辟新式马路、兴建东安市场方面,多借鉴日本的经验。

1903年擢为户部尚书,不久调外务部充会办大臣,兼领步军统领(也就是人们常说的“九门提督”),管工巡局事。

1905年晋升体仁阁大学士,1909年谕为军机大臣;为查办津浦铁路北段总局的贪污案件,一度署理直隶总督。官制改革后,奕劻为内阁总理,授那桐为内阁协理大臣;袁世凯内阁成立,又随奕劻去弼德院,任顾问大臣。

不久即因患中风而辞官引退。   

中华民国成立后,那桐在天津英租界红墙道(17号路,今新华路)购得地皮一块,盖了一栋德式楼房,率眷迁入,但春、夏期间仍回北京;曾向张镇芳的盐业银行投资8万元,作生息用。1925年,那桐病死在北京金鱼胡同寓所。今新华路尚存有当年那桐留下的小楼房一幢,现属于友谊宾馆的附属建筑。

清灭亡后,久病卧床,病卒,亨年69岁。

工作履历

那桐系内务府镶黄旗 满洲人, 叶赫那拉氏,由 理藩院 官学生捐纳监生 笔帖式。光绪乙亥科乡试 荐卷,丙子科乡试荐卷。

三年加捐主事,并捐离内务府。指选六部,指分六部学习行走,签分户部贵州司行走。是年三月到部,己卯科乡试,挑取誊录。

六年八月学习期满,奏留本部补用。派充贵州司帮印,现审处厢红旗管股俸饷处,镶白调正黄旗管股,兼南档房北档房督催所行走,署云南司帮印。

十一年四月初一日点派捐纳房差,八月点派停饷处总办行走,北档房署总办。九月初一日委办钱法堂事务主事。是年乙酉科顺天乡试,中式第一百十二名、举人。保和殿复试钦取三等第一名。十一月十七日报捐寻常一级。

十二年正月调署福建司帮印,点派捐纳房帮办,三月会试荐卷,四月仍回贵州司帮印。六月十二日考试总理各国事务衙门章京,取中第十九名,二十日引见,奉朱笔圈出记名,十一月,保送会典馆纂修官。

十三年三月二十七日捐纳房差。十五年三月二十六日差满,留办一任。五月十九日充户部恭办大婚典礼处派办司员,九月初四日钱法主事差满,留办一任。是月派办京察。

十四年七月十六日点派南档房帮办,北档房总办。因规复制钱出力,经本部堂官保奏,拟请赏加四品衔。十二月十四日奉旨:“依议,钦此。”

十五年正月大婚礼成,经本部堂官夹片保奏襄办典礼异常出力人员摺内拟请仍以本部主事,无论题选咨留,遇缺即补,俟补缺后,作为试俸期满。于二月十四日奉旨:“依议,钦此。”三月初四日出有山东司选缺主事一缺,经本部堂官奏补,带领引见。本日奉旨:“户部山东司主事员缺,著那桐补授,钦此。”三月十六日恭逢覃恩加一级,二十七日捐纳房差满,留办一年。三月在苏皖赈捐第十九次案内报捐花翎,经户部七月二十八日核准给照。八月十六日派署俸饷处印钥,十二月初七日交卸。九月初四日钱法主事差满,留办一任。十月二十四日本部出有题缺员外郎,经本部堂官以那桐拟陪,旋经吏部咨复,自补缺之日扣足三年历俸,方准题升。

十六年二月经本部右堂崇奏,派左翼税务委员。闰二月十五日充随扈东陵随带司员。上年大婚典礼所保补缺后,作为试俸期满,今年二月具呈,经本部于闰二月十四日具题请销试俸。本日奉旨:“依议,钦此。”三月初五日派署贵州司印钥。皇上二旬万寿,三月二十二日颁诏加一级。五月派充豁免处总办,十二月派充南档房领办,俸饷处总办,饭银处差。

十七年四月充会典馆满帮总纂官。六月十一日派署北档房,领办则例馆提调。九月钱法堂差满,留办一任。十月派充北档房领办行走,兼则例馆提调。

十八年二月经兵部右堂巴奏,派充左翼税务委员,又于二十日派署北档房领办,调充捐纳房总办。十二月经户部堂官派充恭办万寿庆典总办,兼庆典处随带司员。

十九年四月点派北档房领办,七月十九日本部出有江南司题缺员外郎一缺,经本部堂官拟正,七月二十六日引见,奉旨:“户部江南司员外郎员缺,著那桐补授,钦此。”补实贵州司掌印。十二月京察过堂,保列甲午年京察一等,考语:“有才有识,为守兼优。”

二十年二月初三日引见,奉旨:“准其一等加一级。”初七日本部出有题缺郎中一缺,经本部堂官拟正,二月二十日引见,奉旨:“户部云南司郎中著那桐补授,钦此。”是日捐纳房总办差满,奉堂谕留办一任。八月十六日恭上皇太后徽号,颁诏加一级。本部出有内仓监督一缺,经本部堂官拟正。

二十一年四月十五日引见,奉旨:“户部内仓监督差著那桐补授,钦此。”闰五月十一日,传补总理各国事务衙门章京,经本部堂官因差务较繁未克,再兼别项差使,咨请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另行侍补。十月二十六日吏部尚书崇文门副监督熙奏派充崇文门,奏派委员。

二十二年二月二十日捐纳房总办差满,奉堂谕留办一任。六月初五日引见,银库郎中,奉旨,“户部银库郎中著那桐调补,钦此。”次日经管库大臣点派,佩带银库印钥。初八日经户部堂官—专摺奏请,以银库郎中兼办部务。本日奉旨:“依议,钦此。”初十日经管库堂官派兼三库档房行走。十月初四日经贝于溥奏派充左翼税务委员。十二月京察过堂,保列丁酉年京察一等。

吏部于二十三年正月二十九日题复:准其接算前资,列为一等。奉旨“依议”。二月初三日引见,奉旨:“准其一等加一级,再行出具考语:为守兼优,品端学裕。”十六日复带引见,十七日奉旨:“那桐记名以道府用,钦此。”三月十七日召见一次,六月十一日奏充会典馆提调官。二十四年会典馆全书过半,经总裁夹片保奏,请旨。三月二十二日奉旨:“户部银库郎中那桐著以四品京堂候补,钦此。”四月初一日派署颜料库郎中。十月二十三日经督练两翼前锋八旗护军王大臣奏充全营翼长。十二月十八日奉朱笔:“那桐补授鸿胪寺卿,钦此。”

二十五年五月二十六日经庆亲王奕勖军机大臣奏充制造银元铜钱局提调。十月二十四日,会典馆总裁代奏,办书馀存银两缴还部库。奉旨:“提调官鸿胪寺卿那桐等奉公洁己,办事认真。”十一月初二日奉朱笔,“那桐补授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衔,钦此。”十二月十七日会典馆全书告成,奉旨:“交部从优议叙。”部议以加三级。二十九日蒙恩颁赏狍鹿。

那桐日记

那桐从光绪十六年(1890)到民国十四年(1925)36年坚持写日记,系统完整地记录了晚清及民国初年的政治、外交、军事及官僚日常行为生活。在现存的日记中,前23年的日记为那桐逐日亲笔书写,1912711日,那桐中风以后,日记改为那桐口述,他人代书,之后那桐还会查阅、小改。有时,那桐自觉身体不错,可以提笔,还会亲自再写。

由于身处要职并处在一个特殊的变革时期,《那桐日记》的内容十分丰富。它系统完整,时间跨度大,历经了甲午战争、戊戌政变、八国联军入京、辛亥革命、溥仪退位等重要阶段,对于研究晚清民初的政治、外交、军事以及官僚机构的运转都具有重要价值,并为研究满族的岁时风俗提供了丰富的史料。

人物轶事

东安市场始建于清光绪二十九年三月(19033),到今年已有103个年头。当时,东安门外大街两旁有不少店铺和商摊儿。同时,由于这一带紧挨着紫禁城,许多皇亲国戚、文武大臣都在附近置办了宅子。

可是,由于摊贩众多,经常导致道路拥挤,直接影响了达官显贵们出入宫廷。结果,住在金鱼胡同的步兵统领那桐等官员提出整顿市容、修建马路。就这样,将沿街摊贩全部都迁到东南面的八旗兵神机营的练兵场。于是,出现北京城里最早的一座市场,由于邻近东安门,所以叫做东安市场。在这个围着铁丝网、几近废弃的演兵场上,东安市场逐渐发展了起来。

清朝末年,外患频生、战乱不断,不但民不聊生,清廷也处于风雨飘摇之中,作为朝廷重臣的那桐却是个超级戏迷。据说他对京剧的酷爱是出类拔萃的,他的有些行为甚至超过当今的“追星族”。那桐位居决策中枢,被称为“那相”,威势自然了得;可是,这位“那相”若遇到京剧演员便忘了自己的身份和地位,甚至对京剧名家不惜低声下气,谄媚讨好。有一次,庆亲王奕劻在家中为福晋(夫人)祝寿办堂会,谭鑫培应邀献艺。庆亲王出门迎接,并与之商量:“谭老板,今天能不能请您给我唱个双出?”谭鑫培说:“行啊,但得有哪个大臣给我磕个头啊?庆亲王面有难色。孰料,军机大臣那桐双膝跪地,虔诚地说:“请谭老板赏脸。”谭鑫培非常惊讶,自然唱了“双出”。那桐在谭鑫培演出时,还情不自禁地站起来朝台上作揖,以示自己的仰慕之情。

那桐故居

那桐题写的清华园匾额金鱼胡同属东城区东华门地区,是王府井大街路东从南往北数的第二条胡同。胡同自西向东沟通王府井大街和东四南大街,长560多米,南与校尉胡同相通。明代,即称“金鱼胡同”,“文化大革命”中一度改称“瑞金路九条”,后恢复原称。《顺天府志》载:“金鱼胡同,鱼或作银。”据此推断,或许“金鱼胡同”亦称“金银胡同”,也可能“金鱼胡同”是由“金银胡同”音转而来。因为,现在的灯市口大街一带在明代是北京内城繁盛之地,而灯市大街西口至金鱼胡同西口一段乃“鬻灯”之所,即:灯具交易市场,或曰灯具总汇。金鱼胡同西口地处明代灯市的南端,正对着东安门大街,是由皇城出来逛灯市的必经之地。因此,当年胡同内有金银店铺或出售金鱼的场所都是可能的。如今,金鱼胡同虽然还称胡同,实际上已经成为了通衢大道,街两侧矗立着东安市场、王府饭店、和平宾馆、台湾饭店等大型商业设施,是王府井商业区“十字”金街一横的东段,连接着东城区的“银街”(崇雍大街),成为名副其实的“金银胡同”。

建筑特色

金鱼胡同3号现在是四星级的和平宾馆,旧时的门牌为金鱼胡同1号、2号、3号、3号旁门,在胡同东段北侧,坐北朝南,是内部相通的4个宅院,加上东边的1号旁门共5个宅院,占地16000多平方米,是清末体仁阁大学士、军机大臣那桐的府第。《燕都丛考》载:“那琴轩桐相国故宅,旁有园,俗名那家花园。”“那家花园”东起金鱼胡同东口,西到现在台湾饭店的东墙,占了半条胡同,南北贯通金鱼胡同与西堂子胡同。在金鱼胡同建有五座“广亮大门”①,门牌自东向西分别是金鱼胡同1号旁门、1号、2号、3号、3号旁门;在西堂子胡同开有两个随墙院门。

相关记载

据那桐之孙张寿崇撰文回忆,那桐于光绪十二年(1886)搬到金鱼胡同,原来只有住宅部分,后东西扩延,遂成“占地二十五亩二分九厘二毫,原有房廊三百多间的那家花园”。

金鱼胡同2号是“那家花园”的正院,是那桐及其眷属的住宅,大门内悬有“太史第”和“乡举重逢”的匾额。整座建筑以2号为中心向东西对称延展,东侧是1号和1号旁门,西侧是3号和3号旁门。临街的几十间倒座儿南房横贯东西,五座广亮大门等距离地矗立其间,颇为气派。

1号、2号均为四进院,3号院的布局比较别致。张寿崇回忆:“是一座很具格局的院落,我们小时候叫它西大院。西大院一进门有一排顺街南房,进了垂花门②,两边抄手游廊,三间带廊北房、东西耳房。这种布局使院子显得特别敞亮。跨院还有些群房,其西边有三大间前后带廊灰砖红瓦楞铁顶的洋式房子,是一个大自然间。过去室内摆放西式餐桌等,附有西式厨房”。3号旁门是马号,在此养马和存放车轿;院内建有暖洞子(花房),冬季存放花木。1号旁门是花园,园内堆土叠石为山,掘地注水为池,建有爬山游廊和亭台楼榭。“吟秋馆”的楹联是“有山可观水可听,于室得静亭得闲”;“翠籁亭”的楹联是“嫩寒庭院初来燕,杨柳池塘欲上鱼”。

社会评价

朱家溍在《北京城内旧宅园闻见录》中对“那家花园”的评价是:“那家花园位于王府井金鱼胡同,是清末军机大臣那桐的宅园。辛亥革命后,孙中山第一次到北京时的欢迎大会就在此园召开。此后北京上层社会的大型集会常借用此园,因此在社会上很享盛名,‘那家花园’这个名称就是这样产生的。由此不少人产生一个误解,以为那家花园一定是北京最好的私人花园,其实北京旧园有很多好的,而那家花园布局造景都并非上乘。”

“那家花园”之所以在民国期间成为上层社交场所,是因为所处的地理位置和园内有一座在当时称得上新式建筑的戏楼所致。戏楼名“乐真堂”,建于光()()年间,是前后带廊的三卷大北房,房廊为花瓷砖墁地,前后是大玻璃隔扇。屋内东边有方形带柱戏台,上有倒挂楣子,下有栏杆;屋内中间以正搭斜交的半人高木栏板隔开男宾(官客)、女宾(堂客),成排摆放带靠背的椅子供宾客观看演出。